1. <nobr id="lupj8"></nobr>

      1. 探尋唐詩中的“三美”

        2022-07-23 15:07張力
        語文世界(教師版) 2022年6期
        關鍵詞:三美滄浪黃鶴樓

        張力

        在《滄浪詩話》中,嚴羽以唐代諸公作為“大乘正法眼者”來剖析宋代詩歌存在的問題。比如,他認為宋詩不重視意境的營造和意象的捕捉,大量的說理、議論破壞了詩的氛圍。針對這種弊病,嚴羽向唐詩借鑒提出了“別材、別趣、興趣、妙語”說,我們可以感知到嚴羽對唐詩的那種偏愛。與其說《滄浪詩話》是為了改變宋詩的弊病而創作,不妨說其詩論是圍繞唐代詩歌萬象而著說。教學中,可將《滄浪詩話》中的詩歌理論作為賞析唐詩的依據,感受唐詩渾然一體的意境美、不落痕跡的自然美和韻味深長的含蓄美。

        孫之梅在其選注的《錢謙益詩選》的前言中說:“明代學習杜甫最出名的詩人是李夢陽和李攀龍二人,但他們都是從字句上學杜甫,以至于拾人牙慧,‘萬里’‘長風’絡繹不絕。而錢謙益的高明之處便是拓展內在詩意,并達到氣格的統一,營造出渾然一體的意境?!钡拇_如此。錢謙益想必十分透徹地了解唐詩的藝術特點才有此覺悟。他是以什么途徑去了解的我們不得而知,但值得說明的是早在宋代時期,就有人十分詳細地介紹了唐詩的藝術特點。例如嚴羽的《滄浪詩話》,以“別材”與“別趣”作為基本出發點,充分論述了上乘詩作一定要遵守“不涉理路,不落言筌者”的規則,使詩作“吟詠情性”“尚意興而理在其中”,這是唐代詩歌的藝術規律。簡而言之,唐代詩歌不以表現才學和闡述道理作為根本目的,而是以情感抒發作為宗旨,并且能將形象、思想、語言融合在一起。審美意象中自有感染人的情志,感人的情志又涵蓋高遠的思想,這便是唐詩的審美趣味特征。我們通過研究嚴羽對“別材”“別趣”的闡述,可以明確唐詩創作的規律,甚至是約定俗成的創作技法,進而感受唐詩渾然一體的意境美。

        以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《唐詩五首》為例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嚴羽描述的唐詩技法進行粗略的閱讀,感受詩人是怎樣“吟詠性情”“尚意興,而使理在其中”的。通過閱讀,學生進行賞析:《野望》描寫了一派清幽的秋景,層林盡染,重山盡著余暉,牧人、獵人返回家園,唯有自己“徙倚欲何依”,抒發自己被貶后孤獨抑郁的心情;《黃鶴樓》描寫站在黃鶴樓上遠眺的景色,從仙人乘黃鶴飛去,再到江面的煙波使人煩愁,是一首吊古懷鄉的佳作;《使至塞上》描寫了詩人王維慰問邊疆將士途中的見聞,飄蓬、大雁、沙漠中的孤煙、黃河上的落日,這里無不在寫景,無不在抒情,既有孤獨寂寞的悲傷之情,又流露出慷慨悲壯豁達的胸襟。這三首詩以及其余二首,詩人都是從營造詩境入手,這是他們“尚意興”的表現,透過渾然一體的詩境,覺得詩人吟詠性情和形象塑造齊驅并進。學生并未從這些詩句中看出詩人讀過什么書,詩中也并沒有夾雜議論說理,而是通過諸多意象營造的意境表情達意的,這恰恰是唐詩最高明的地方。

        嚴羽認為唐詩是天生化成,不需要任何人為的斧鑿。為了說明唐詩的自然化成之美,嚴羽以陸機和鮑照的詩作為反例,認為“和韻最害人詩”。陸機之詩之所以在六朝諸公之下,就是因為其中“少自然之趣,無直致之奇”;鮑照之詩之所以不如謝靈運之詩,主要原因在于雕藻淫艷,少了些許“芙蓉出水”之美。而嚴羽偏向那種詩意一目了然的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嚴羽論述的“自然之美”去體會詩句。讀詩是有方法可循的,既要跳出字句的格局遠觀整首詩,感受渾然一體的意境,又要走進其中觸摸字句,感受“羚羊掛角,無跡可尋”的藝術境界。尤其是唐詩,詞句、形象、情感分別處在不同的層次中,更需要學生細讀才能體會。

        以李白的《渡荊門送別》為例。嚴羽認為“觀太白詩者,要識真太白處”,意思是要讀懂李白的詩,就要了解李白的性格。因此,教師可首先讓學生收集李白的一些資料信息,通過了解李白找到理解其詩的突破口。

        例如有學生在收集一些材料后概括如下:“李白性格豪邁,又具有浪漫主義精神,所以詩中的意象和意境都是比較浪漫的。另外,李白還接受道家與儒家的雙重思想,所以其詩既有道家的灑脫境界,又有儒家思想影響下的至真情感?!苯處熇^續提問:“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在詩中是怎樣體現的?”學生回答:“‘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’的雄渾氣勢是非豪逸胸襟難以寫就的。將波中月影看作是從天上飛來的明鏡,將空中的彩云幻想成綺麗的海市蜃樓,更是非浪漫精神不能寫。最后一句寫李白行至途中仍然愛戀故鄉的江水,卻沒有抒發自己對遠方的期待,這說明其內心有一刻是儒家思想占了上風?!薄罢f得非常好,嚴羽也在《滄浪詩話》中這樣評價李白‘太白天才豪逸,語多率然而成者……人言太白仙才……太白天仙之詞’,從中可以了解到太白詩之萬象并非詩人刻意為之,結合對其性格的解讀,我們足以理解其詩表現出的自然之趣、直致之奇?!?/p>

        我們讀古詩總會被綿長的詩意打動,“言有盡而意無窮”的特點總會讓我們回味良久。嚴羽將詩道比喻成“禪道”,認為論詩如論禪。比如唐詩的詩意相對含蓄,給人一種韻遠味深的感受,因讀者的境遇不同而理解的意味不同。另外,嚴羽從唐代詩歌中總結出一些藝術經驗,即語言忌通直,意思忌浮淺,脈絡忌露白,詩味忌短促。

        既然唐詩已被奉為圭臬,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運用嚴羽總結的這些藝術經驗去反觀唐詩,理解它朦朧含蓄之美是如何表現的。

        以崔顥的《黃鶴樓》為例。這首詩的語言極富禪意,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感受。

        如有學生說自己在讀到“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”時,會感受到時間流逝而仙人不在,唯有空間承載時間變換時留下的空洞。在這里,學生根據唐詩“語言忌通直”的特點,了解唐詩主題的多變以及詩味綿長的特點,這更加印證了嚴羽所說要獲得妙語,必須遵守“意忌淺,味忌短”的規則。

        此外,這首詩的脈絡極具跳躍性,也較為隱蔽,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感受。比如前兩句,詩人在“黃鶴樓”處結束,但三、四句卻沒有寫黃鶴樓如何,而是繼續跳躍到“一去不復返”的黃鶴上。在詩人筆下,“白云”與“黃鶴樓”都是永恒的,但它們的永恒又不同,白云的含義更深一層。第五、六句詩人沒有繼續寫白云,而是跳躍到對晴川閣的碧樹和鸚鵡洲芳草的描寫上,實寫站在黃鶴樓上遠眺的景色。第七、八句,詩人又寫時至黃昏浩渺的江面煙波??傮w而言,詩人好像沒有太著題,一切都是模棱兩可的,而這恰恰使得整首詩情味雋永,發人深省。

        我們為什么統稱唐代詩歌為唐詩呢?除了它是唐人所作還有另一番含義,那就是它體現的審美趣味特征基本是相同的。所以,有時候我們可以將唐詩放在某一個詩歌理論中進行研究。古代有很多這樣的詩歌理論的著作,嚴羽的《滄浪詩話》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。教師可以研讀它并從中找尋可應用于唐詩教學中的觀點,以此為綱引導初中生進行古詩的品鑒。

        作者簡介:江蘇省啟東市建新中學語文教師。

        猜你喜歡
        三美滄浪黃鶴樓
        “黃鶴樓”安全教育更上一層樓
        滄浪之水
        騷體詩
        丁酉端午前重讀《漁父》吊屈原
        難忘黃鶴樓
        歲末感懷
        黃鶴樓
        中國飲食文化中的“三美”
        從“三美”理論看杜甫隴右詩的翻譯
        許淵沖的“三美”理論視角下《上邪》三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
        抗日性艳史电影,欧洲50岁60岁70岁80岁,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观看

        1. <nobr id="lupj8"></nobr>